在煤化工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,一股股成分复杂、毒性强烈的工业废水,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。某煤化工企业以烟煤为原料生产甲醇、烯烃,排放的废水有高浓度酚、氨氮、氰化物与焦油等交织在一起,让煤化工废水成为工业污染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。这不仅是对环保法规的严峻挑战,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门槛。
一、煤化工废水:为何如此棘手
煤化工废水之难,难在其成分复杂多变:
1.污染物浓度极高:COD(化学需氧量)动辄成千上万毫克每升,氨氮含量也远超普通工业废水,处理负荷巨大。
2.可生化性差异大、难降解: 酚类、氰化物、多环芳烃等生物毒性显著,且结构稳定,常规微生物难以“消化”。
3.水质波动剧烈: 生产工艺、原料煤种、操作工况的变化,都会导致废水水质出现显著波动,给稳定运行带来挑战。
4.含油与色度问题: 废水中常含乳化油、分散油及难降解发色物质,影响观感更增加处理难度。
二、化腐朽为神奇:核心处理技术解析
面对如此棘手的废水,现代煤化工企业已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组合技术路线:
1.预处理:筑牢第一道防线
(1)高效隔油技术:高效破乳+去除浮油及较大油滴。
(2)气浮技术(溶气气浮DAF等): 精密分离乳化油、悬浮物及部分胶体物质,为后续处理扫清障碍。
(3)调节池: 缓冲水量、均衡水质,确保后续工艺稳定运行。
2.二级处理:生物技术挑大梁
(1)厌氧生物处理(UASB, IC等): 在无氧环境下,高效降解高浓度有机污染物(尤其对酚类效果显著),大幅削减COD负荷,并产生可利用的沼气能源。
(2)生化处理(A/O, A²/O, SBR等): 核心承担脱除COD、BOD及氨氮的关键任务。其中:
A/O(缺氧-好氧)、A²/O(厌氧-缺氧-好氧): 强化脱氮除磷效果。
SBR(序批式活性污泥法): 使生化反应推动力增大,效率提高,池内厌氧、好氧处于交替状态,净化效果好,耐冲击负荷,池内有滞留的处理水,对污水有稀释、缓冲作用,有效抵抗水量和有机污物的冲击。运行稳定、耐冲击、可通过组合池体达到连续排水。
三、技术应用实例: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
陕煤集团某煤化工废水处理项目,该项目日处理量14400m³/d使用工艺:调节池→A/O生化池→SBR池→排放
四、未来之路:创新永不止步
追求更低能耗与成本: 持续研发更高效、更节能的处理技术(如高效厌氧反应器、低能耗膜材料、新型催化剂),优化运行策略。
智慧赋能: 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实现工艺过程的智能监控、预警与优化,提升运行效率和稳定性。
煤化工废水处理,已非简单的环保合规问题,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突破口。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管理理念的不断革新,我们有理由相信,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“黑水”,必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“清泉”。